这是5年前一项统计的结果,而市律师协会最近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答案还是如此,两位律师界老前辈在普通百姓中的知名度一直遥遥领先。如今,郑传本年逾七旬,李国机已经去世。
延展阅读:我被骗惨了!我该怎么办? 我让骗子请客 你信吗
你认为上海律师数量是多了还是少了?5年前有75%的市民认为“偏少”,5年间,律师数量大大增加,调查显示,却依然有62%的市民感到律师“偏少”。
美国人说:人一生应当交3个朋友——医生、律师和会计师。
许多中国人一听到律师就想到打官司,“惹了麻烦才会找律师”。如今,这方面的观念已有所改变,但上面的调查统计显示,人们一方面希望身边的律师多一点,希望律师和他们的距离近一点;一方面人们对律师的了解还不多。
要打官司了,但到哪里去找合适的律师呢?市民周先生最近就遇到这样的困惑,经历一番波折,他还是没能找到合适的打官司“代言人”。
周先生几年前跟朋友合伙开公司,说好他占六成股权,做法定代表人。但在公司成立期间他生病住院,只好把200万出资交给朋友去办手续,等公司批下来,他才发现大股东和法定代表人被换成了不相干的阿三。“他就是个幌子,出了事好让他顶着。”但他后来发现,阿三只是朋友的傀儡,实际上一切都是朋友说了算。然而,任凭他怎么交涉,朋友就是不想改过来。只好打官司,可找什么律师?有人给他介绍了一位何律师,虽然是一年前从安徽来上海的,但代理经济纠纷相当有经验。吃过一顿饭之后,周先生感觉还可以。但又有人劝他:“打官司就是打关系,这个外地来的律师人生地不熟,搞得定吗?”在商场摸爬滚打多年的周先生不禁动摇了。
再经人介绍,他认识了一位年轻的王律师。王律师对问题也分析得丝丝入扣,收费也比前一位律师低。周先生不禁犯起嘀咕,私下一打听,王律师四年前才大学毕业,周先生再次放弃。周先生后来又与一位有许多社会兼职的李律师见了一次面,见面短短半小时,李律师的手机就响了好几回。“他事情这么多,能用心办我这个案子吗?”周先生感到难以决定……
打官司——找律师,这是许多人的惯性思维。如果你也这么想,那不妨换个脑筋,其实律师在关键时刻的提醒和帮助,恰恰能让你在生活中躲避很多麻烦,绕开不必要的官司,也能让你的个人利益得到最大的保护。
徐先生是某公司职员,2002年起与公司签订承包合同,从事机票代理业务,合同一签5年。正当徐先生经营得红红火火时,公司主管领导走马换将,新领导到任后找到徐先生谈话,告诉他要收回承包经营权。徐先生一下子傻眼了,立即请律师为自己出谋划策。
在律师帮助下,徐先生给公司的整个领导班子写了一封信:“尊敬的公司领导,我与公司签订承包合同经营机票代理业务已有两年,在公司领导多方关心支持下经营状况不断改善。根据合同,承包期还有3年,这是受法律保护的,但最近有传言说公司要收回承包权。这种传言没有根据,也容易影响公司形象,所以恳请公司领导予以澄清。我将继续努力经营,并争取吸纳更多公司员工就业,为公司分忧。”
看到这封信后,公司领导班子自然支持徐先生继续经营下去,主管领导也不好说什么,还鼓励徐先生好好干呢。
“没事”未尝不可请律师
上海人聘请私人律师已经有了先行者,与纠纷形成再找律师相比,“没事”请律师的观念则更进了一步。
而从律师一方来看,也出现了提供私人律师服务的形式。如有的律师推出专项服务,只要付3650元年费,就可在一年内享受3次外出服务(如陪同签订合同或购房)和10次到事务所当面咨询。
安先生就尝过“没事”请律师的甜头。他在商界摸爬滚打多年,想到晚年会有一些遗产方面的事情需要处理,就长期聘请了一位私人律师。前些天,他看中了黄浦江边的一个高档楼盘。第一次去售楼处,律师因故没能同去,安先生忍不住自己跑过去。开发商说得花好稻好,打包票说这幢楼前不再建新楼,江景定能尽收眼底。安先生头脑一热,便付下3万元定金。
回去一想,安先生越来越不安,赶紧请教律师。律师想办法拿到可靠资料:这块地已在规划建造一个新楼盘,而且通过了审批。
律师再次陪安先生走进售楼处,要求退订并返还定金。对方说退订可以,但定金要“拗掉”。律师不急不慢,拿出空地已在规划新楼盘的证明资料,平静地对售楼人员说:“你们虚假宣传,撒谎在先,要是不退定金,我们会用我们的方式来揭穿这个谎言。”
售楼人员刹时变色,马上说要请示老总。第二天一早,安先生接到售楼处电话,对方说3万元定金一分不少退给他。
上世纪80年代,上海的许多企业就开始聘请律师担任常年法律顾问,为企业日常经营“保驾护航”。20年过去了,提供私人法律服务的律师事务所早已有之,但上海市民“没事”找律师的还是凤毛麟角。打官司了才想到找律师,找律师又雾里看花,不知道该请哪路“神仙”,这是许多人在遭遇法律问题时采取的方式和面临的尴尬。
细探各种原因,一方面市民的法治意识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市民对律师的了解还远远不够。
“打官司就是打关系”,以前有人说,现在说的还大有人在。不少人遇到事情靠自己的经验判断,借个人关系解决,实在要请律师打官司了,有时还想找个“路子宽、搞得定”的律师。殊不知,抱着这样的心态处理问题,不仅问题往往处理不好,迫不得已去找律师,往往也找不到合适的律师。
市律师协会调查表明,60%的市民了解律师的渠道是电视,45%的市民通过读报了解到律师信息。这一统计数据表明,律师宣传介绍自己的途径还比较单一,另一方面,则显露出市民了解律师的途径也不多。
一个去世的人依然是百姓心中最熟悉的律师,这是律师个人的骄傲,却不是律师行业的成功,更不是国际大都市应有的现象。上海人,其实,可以离律师更近一点。
7成市民通过熟人找律师
到底市民们是通过哪些途径寻找律师的呢?记者对20个曾与律师有过“亲密接触”的市民做了个微型调查,结果显示,4人是在媒体上看到相关报道,感到报道的案件与自己遭遇的事情相似,然后寻找同一个律师。只有2人是根据自己的事情,在网上查找到专业对口的律师。
延展阅读:初入商海防骗完全指南 拿什么拯救你,丹东骗子
此外,通过亲戚、朋友或同事介绍而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律师的市民有14位,比例高达7成。
许多人请律师都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而律师又能说会道,挑律师越挑眼越花是常有的事。
其实,找律师有一条基本的原则可供参考——律师都有专业分工,找律师关键要找专业对口的律师。如果不知道自己面临的法律问题该找什么专业律师,不妨向律师协会或专业媒体咨询一下,上海律师协会下面设立了十几个专业委员会,保证能帮你找到对口的律师。
另外,目前上海600多家律师事务所中,绝大多数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介绍自己的业务。借助网络对律师的情况多一些了解,上海人不妨多些尝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