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gin-left:857px !important;margin-left:730px;">
流行于明清千奇百怪的骗术
明清时期社会生活中的行骗行为,包罗万象。行骗的一方,既有专靠行骗为生的专业骗子,也有偶起歹心的奸夫淫妇、妖憎恶道、妓女乞儿、贪官污吏、船夫挑工、市民耕夫,贩夫走卒;防骗的一方(往往是受骗者),大多是明代学者李蛰所谓的“挟数万之资,经风涛之险,受辱于官吏,忍党于市易,辛勤万状”的商人,既包括日进斗金、财大气粗的富商,也包括小本经营、朝不保夕的小商小贩,还有广大的受苦受难的普遍劳动群众。
晚明有一个骗子,自称是宋朝诗人林和靖的第十世孙,跑到一位陈姓太史家去行骗,这位太史请他读林和靖的传记,读至“终身不娶,无子”时,此人顿时语塞。陈太史大笑,口占一绝赠给了他,云:“和靖先生不娶妻,如何后代有孙儿。想君虽是闲花草,未必孤山梅树枝。”对行骗者是莫大的讽刺。
明末松江有位姓张的乡绅,平素好侠。有个骗子投其所好,腰佩长剑,紧身衣妆,一副侠客模样,手里提着一个血淋淋的包袱,煞有介事地对张乡绅说:“你的大仇我已经报了,囊中就是你仇家的脑袋。”张乡绅大喜过望,当即借给他十万缗。于是,“侠客”走后。张乡绅解囊一看,不过是一猪头而已,此人从此也就不见踪影了。时人沈风峰闻而叹云:“自《易水》之歌止,而海内无侠士千年矣,即有亦鸡鸣狗盗之徒!”
另外,冯梦龙纂辑的《智囊全集》中也有不少篇章讲到了社会生活中的行骗术,如《啮耳讼师》一节,讲到浙中有个少年殴打他七十岁的父亲,致使父亲牙齿掉了。父亲拿着被打断的牙齿去告官,儿子很是害怕,于是请了一名讼师来问计谋,并许之事成以后付百金。讼师摇头说:“这可是一件大难事。”少年加了许多钱两之后,坚持请求,讼师答应下来,苦苦思索,第二天早起,忽然说:“已有计了,但是应当避开别人才能讲给你听。”少年急忙附耳过去,讼师于是咬下他的半只耳朵,少年血流满面,大惊失措。讼师说:“你不要叫喊,只有这样才能救你,但是你必须善于躲藏,不要叫别人看见了,等到出庭对质时,就说你父亲的牙齿是因为咬你的耳朵才掉的。”后来,公庭对质,官员认为“耳不可以自啮”,便判定老人牙齿是因为咬儿子的耳朵而掉的,少年罪过竟被免掉了。
其他如《老妪骗局》、《文科》等篇都是明代社会生活中行骗的例证。明清笔记小说中记载了大量社会生活中的行骗伎俩,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小说在明清时代远未成熟,其史传特征仍然很明显,因此,把这时期的笔记小说视为野史也未尝不可。而我们则可以从这些绝非空穴来风的文字记载中勾勒出当时行骗的大概景观。
冯梦龙的《三言》与凌蒙初的《二拍》,记载了明代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骗局,可以说是文学形态的骗术大全。真正对骗术进行归类研究的专著,在明代当以张应俞的《江湖奇闻杜骗新书》最为著名,该书共4卷,分为24卷84则,每一则都讲述了一个行骗故事,虽然这部书的体裁被学者认定为是笔记小说,但另外的学者却认为,“这部小说集中的大部分故事并不是真正的虚构想象之作,而是根据当时的传闻加工润色而成的,所以它不仅可以作为小说欣赏,也具有较高的历史真实性”。因此,该书所列诸多骗局及骗术,完全可以用作本节例子,其真实性如何不必花太多精力去考求,某种意义上说,张应俞的著作本身就是一种历史存在的“真实”。为了对明清时代社会生活中的行骗术有个大致的,感性的了解,下文将选择若干骗术实施的例证以资说明。凡未作特别说明者,本书资料征引皆来自张应俞的著作《杜骗新书》。
江西有个姓陈名庆的,经常贩卖一些马匹,成交地点在南京承恩寺前的三山街。有一次,他买到了一匹银合好马,价值约值四十两银子。有个骗子,擎好伞,穿色衣,翩然而来,围着马看,不忍离去,问陈庆马价如何。陈庆老实地说,值四十两银子。骗子说:“我买下了,但是我手头没有现钱,须回家兑了银子来,你可跟我去领钱。”陈庆问:“你家住在哪里?太远了我不去。”骗子说:“不远不远,就在洪武门。”骗子使骑了银合马,翩翩然前往,陈庆也高高兴兴地骑着另一匹马随后。走到半途,骗子在一家缎铺门前拉住缰绳,下马走了进去,将好伞放在酒坊门边,对陈庆说:“你帮我看住,等我买了缎子回来,我们再一同去拿钱。”陈庆心想这个人出手如此阔绰,又是买好马又是买好缎的,必是个大富人家子弟无疑,这笔生意肯定做成了。骗子进入缎铺,故意用低价去压店老板。缎店老板说:“你不识货,不要瞎还价。”骗子说:“你说我不识货,我却有个熟人是识货的,我去拿给他看了,再来买,如何?”缎店老板说:“我有如此好缎,任凭你拿给人看,只是你不要走远了。”骗子说:“我有马与伙计在门外,你有什么好怀疑的?”便拿了几匹好缎,出门便逃走了。缎店老板见马与“伙计”都在门外等候,心中安然。陈庆等到中午,仍不见骗子回来,心想是遭人戏弄了,便骑了银合马,又牵了另一匹马准备回马店,却被缎店老板拉住了,两人都说不清原委,只得见官。府尹明察秋毫,弄清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说:“此人必定是个骗子了。想要骗走缎子,先托词买马,以陈庆为质。以别人的马来骗别人的缎,是假道灭虢之计。”缎客只得自认倒霉。
江西临川县有个人,名叫江贤。家中很穷,徒有四壁,每年七月割早稻以后,前往福建崇安地方,以纳鞋为生。等到年关,往往能够得到十几两银子,然后收拾了箱子回家过年。有一次江贤回家,中途捡到了一个包袱。他打开一看,里面约有二三两银子,不由得满心喜悦。这时候,有个人在背后说:“见者有份,不许独吞。你可以先放在你的箱子中,等到僻静处再拿出来分掉。你捡的你得三分之二,我是见者,得三分之一,这样可算公平吧。”江贤心想银子由自己保管,不会出什么差错的,便心中坦坦然地前往。没走几十步远,后面又有一个人匆忙赶来,啼啼哭哭地说:“我丢了一个装了三两银子的包袱,这钱是借用来纳官的。你客人如果捡到了,希望您能体察老天爷的一片苦心,还给了以后,您阴功万代。”那个要与江贤分钱的人便说:“是这位绱鞋财主捡到的,要和我平分。既然你是贫苦人家,又是急需用钱的人,我情愿不和他分钱,你可出些赎钱与他,叫他还你银子。”江贤被人当面揭穿,也只得打开箱子叫丢失了银子的人将原包袱取回。江贤得到了二钱赎钱,心里仍然很高兴;却不知道自家的银子早被骗子用掉包计换去了。等到晚上到乌石地区,取出丢钱人给的那份赎钱还了酒钱,又准备把剩下的钱并入自己的大包中时,却发现自己的银两已变成了一堆破铜烂铁,一毫银子也没有了,只得大哭而罢。丢包骗之所以能够成功,在于骗子利用了人们贪财好利的弱点,《淮南子》云:“无饵之钩,不可以得鱼。”《三略》亦云:“香饵之下,必有死鱼。”如果人们能够摒弃贪财好利的私欲,骗子自然就不能得逞了。当然,摒弃私欲是很艰难的,这也是古往今来丢包骗能够频频施行并能屡屡成功的原因了。
·内衣美人宋嘉宝 穿着bra做生意(1)(图)(52437次)
本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并非出于本网故意,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会加以更正。本网以“法定许可”方式使用作品的报酬,已委托中华版权代理总公司代为转付。请相关作者直接与中华版权代理总公司联系,联系电话为:010-68003887
margin-left:857px !important;margin-left:730px;">
建城大街中,有条小巷,通往另一条街。胡同门口,有个亭子,里面有两只石凳,专供走路乏了的行人歇脚,石登分立两旁,像是一户人家的大门似的。亭旁两边,都是土城,看上去又像通往一户人家的路径似的,过了土城稍一转弯,就可以看见大路了。有个骗子看准了这个好地方来作案,他盯住了一个远方来的布商,高声叫道:“布商,过来,我要买布,布商进亭来说话。”骗子取下他的布,反复挑择,拿了六匹在手,说:“我要买三匹,先拿六匹进去,让我的老婆帮忙挑选三匹出来。”随即转入巷中,从大路逃走了。布商久等不见骗子回来,坐在凳子上看不时有两个行人从小巷走过,心下生疑,走去一看,发现小巷通大路,大呼上当受骗,然而已悔之晚矣。
有个叫陈栋的山东人,多年来常去福建建阳府长埂去贩买机布。明代万历三十二年(1604)春天,他带着两个仆人带了一千多两银子,又依往年旧例前往长埂买布。有个骗子在路途中知道了陈栋是个富商,思谋图之。却不想陈栋是个惯走江湖老于历练的商人,每天里“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关防严密,颇难下手。骗子便自称是福建分巡建南道长官的公子,气宇轩昂,很有风度,带着四个仆从,一路上与陈栋同住一店。骗子从不与陈栋主动搭话,陈栋也是这样。等到进入江西铅山县境内,其县丞蔡渊,是广东人,与巡道同府异县,只闻其名却未见其面。骗子便前往拜谒。县丞听说来人是巡道大人的公子,待之甚厚,次日即前往回拜,并送了盘程。陈栋看见堂堂县丞都亲自回拜,便相信骗子真的是巡道大人的公子。当晚,骗子请陈栋喝酒,陈栋接受了邀请,但心中仍然很警惕,不敢痛饮;骗子自然不能得手。次日,投宿于乌石地区。乌石并非大码头,人少物稀,陈栋想置酒席回请骗子也因无物可买而作罢。第三天,到了崇安县。陈栋心想,这里离建阳县长埂也不远了,自己又经常在长埂采买机布,长埂也算自己的第二故乡了。加以即将与“公子”辞别,不答礼回请人家是不礼貌的,于是便买了佳肴美馈回请。“公子”说:“同船过渡,乃五百年所修,更何况我们一路同来,岂是偶然?不是上天前生夙定又是什么?明日即将与君分别,从此燕鸿分飞,不知何日才能重逢。”言下啼嘘不已,陈栋也很感动,以为碰到了一个重情重义的好人,便与两个仆人一起开怀畅饮,至三更皆沉沉熟睡。骗子与四个“仆人”便将陈栋的财物悉数偷走。等到陈栋醒来,已不知骗子行踪。便在崇安县告店家与骗子合谋作弊,又往江西广信府,告其县丞与骗子合谋骗钱,此状一直告到史大巡处,史大巡很是怜悯陈栋,责怪县丞不该贸认同僚关系,责其赔偿银子一百两,给陈栋作了回家盘缠。
建阳人超世材,是个十几岁的少年,前往府里去考秀才,未曾考中便回来了。行李有三担,雇佣挑夫要花费许多钱,不太合算,使寄放在船中,命令仆人看护。自己独自从陆路乘轿回家,这样只要一天便可到。在路上雇轿夫时,打开银包取出两钱碎银给了他们。两个轿夫从旁偷窥到,发现银包内另外还有一大锭银子,便心生歹心。抬上超世材走了不到三十里,往山僻处走去。超世材说:“我前几次是乘船去府里,这陆路还未走过,但是官路应该是来往通途,宽阔坦然的,不应当在山深僻路处啊。”轿夫答道:“正是这条路,再往前走便是大官道了。”渐行渐远,更入山径。超世材心里明白了,大声说:“我知道这并不是大路,你们只不过是想要银子,我身上也只有一锭三两的银子。我家富万金,就我一根独苗,便把这几两银子送给你们也没有什么,何必要害我呢?”两个轿夫放下轿子,说:“既然如此,快把银子拿出来,饶你一命。”超世材取下银包交给他们,笑着说:“这有多大的事,还要这么干,好小器!你们能不能把我送到大路上去?”那两个轿夫根本不理他,拿了银子,直奔山路而去。超世材未遭毒手,自算天大幸事,也亏得他虽然年幼,却才智过人。若不是明白事理,恐怕早被害了卿卿性命。
京城里每逢到了科举考试之年,各府举子来应考的人很多。不论京城的房屋是大是小,这期间都能租个好价钱。东街有个寡妇,姓王,祖上风水好,几辈人努力下来,积攒了大笔的银两,豪富闻名于京城。王寡妇只有两个儿子,一个才二十岁,另一个才十几岁。屋里养着一个使唤丫头,外面雇了一个老仆、一个小厮干些粗活。她的房子高大宽敞,进深又长, 因此深得举子们的欢喜,总能收取丰厚的租金。辛卯年七月,又逢科举,举子们纷至沓来。有两个人,仆从打扮,却穿着齐整,前来选择居室。王管家带领他们看左右厅房,都是清幽洁净。两个家仆说:“这间房子光明宽大,公子肯定会满意。我们全部租下来,你们不要再租给他人了。”最后以十二两银子的租金成交了。给的是现银,王寡妇很满意。不一会儿,公子翩然来到,一行人共乘四顶轿子,一主四仆,另外还有一个小厮跟来。五六担行李,都是上好的东西。来到房舍后即以土特产送给房东,又值二三两银子。王寡妇说:“往年举子送人事都很淡薄,现在这个公子却是真正的大家手面。”第二天,王寡妇便叫管家安排筵席,敬请公子,寡妇的两个儿子来出陪客。公子谈吐潇洒,举止大方。宾主开怀畅饮,到二更天方才散去。第二天,公子又派家仆来请王寡妇一家前往吃酒。一席请两个儿子,一席送入内堂,与主母饮,叫丫头作陪。又另派一个小厮,进退侍奉,十分殷勤。又有一席款待两个管家,四个仆人作陪。分别饮至二更,公子说:“把带来的好酒打开了来饮。”少顷便烫好了,酒味香甜,很好喝。公子斟了两大杯,对两位小主人说:“这种酒很是爽口,大家分别来饮三杯。”原来这时候上的酒中便放了陀陀花,其药性很大,将一家人很快麻倒了。假公子和六个家仆一起将寡妇绑住,当夜便搜集了寡妇家所有的钱两财物,尽数收拾成五六担。晨钟一敲,开了大门公然挑走,竟无人知道其中的秘密。左右邻居等到中午,发现王寡妇家大门洞开,竟无一人出入,心生疑惑,相与结伴进家探视,才发现一家人皆被捆倒,似醉非醉,便报了官,并请了医师来解毒。而“公子”们一行早已了无踪影。
乡里有个尤刁民,一贯横行乡里,没有人敢同他争长论短。一天,他搭船前往府里,见船已靠岸,就先上了船,找了个座位坐下。不一会儿,搭船的渡客成群结队地来了,萍水相逢,彼此各不相识,便在船中家长里短陈芝麻烂谷子地对坐漫谈。不知怎么地谈到了按察院要捉拿刁民的事情来。渡客中有一位姓丘的小伙子,不知道尤刁民正坐在船上,就对众人朗声说:“听说本县当今最刁的人就是尤刁民,只要与他相逢,没有不被他害的。如果按察院除了此人,老百姓才能安生。”尤刁民心中冷笑,打定了主意要惩罚一下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老实后生。姓丘的小伙子所带的行李中,只有一卷铺盖很好,尤刁民便取一本印,挨近其毡被空白处,打了一记私印在上面。船晚上靠了岸,各自收拾自己的行李离去。尤刁民尾随姓丘的小伙而行,走到府衙前,便一把抓住了铺盖,说:“劳烦你一路挑来,现在我自己抱着就行了。”小伙子过来紧紧拉住铺盖,说:“这铺盖明明是我的,什么时候变成你的了。”二人争论不下,打入府衙堂上。尤说:“是我物件,他强取豪夺。”丘亦如是说。府上老爷问道:“你们两人各自争执,铺盖上有什么记号没有?”丘说:“我自买来以后一直在用,未作任何记号。”尤说:“我的铺盖里盖有我的私章。”当堂打开来看,果然有尤刁民的印记,于是将丘打了十大板,令尤刁民领了铺盖离开。二人走上街道,尤刁民说:“谁叫你在船上骂我,我又不稀罕你的破铺盖,只是要你长个记性。”丘姓小伙后悔不迭。
曾经有一个农民,世代耕种为生。他天性吝啬,服食淡薄,久而久之家庭渐富裕起来。外乡有个骗子,初到此地,打听到了此间有个乡农天性贪婪而见识浅短,便在农人的田地里,埋下了两个各重一百两的假元宝。等到农人在耕田时,骗子故意在田地的左右邻近地方东寻西觅,摇头晃脑,长嘘短叹。农人觉得奇怪,便问道:“客人在这里寻什么?”骗子说:“我在这里找东西,你问我干什么?”农人只好沉默不语。骗子又在田地四周的树林旁寻寻觅觅,一会儿看看这棵树,一会儿又看看那棵树。农人忍不住了,说:“你这个人真是好笑,怎么只管满山满野地认树干什么?”骗子回答道:“实不相瞒,我的父亲以前曾被流寇所劫,最后入了伙。后来打家劫舍,也积攒了许多银两,只因为他当时孤身一人难以带走全部银子,就将银子埋了几处地方,留下了一个记号账本,标明了埋藏地点,后来又想来取财,却不幸去世了。现在我按照标本上的记号一路寻到这里,上面讲好是埋在一棵树下面的,我却怎么也不敢肯定,这里树这么多。幸好你在这里,可来帮我寻找。如果找到了,便分一些给你不妨。”农人听了很高兴,便带了锄锹前往,在几棵树下寻找,果然寻到了二个元宝。骗子假装很高兴的样子,说:“果然找得到银子,那么其他的银子一定可以全部找到了。好的,我来分一些银子给你,只是手里没有凿钎,割不开。”又接着说:“这些银子我带着也不好收藏,不如到你家去,把银子放在你家里,你帮我再去寻找,找完了,整数的元宝分几个谢你,你意下如何?”农人说:“如此最好。但是我与你素不相识,一旦你在我家里久住,岂不招人疑猜?”骗子说:“应该骗别人说我是你家的远方亲戚。”农人说:“好的,我有一个妻舅,六七岁时被卖给外江客人了,至今仍无下落。你可扮成我的妻舅,回来看你姐姐、姐夫,如此便不招人疑猜了。”为了装得更像,农人便将妻父、妻母姓名及长相,—一对骗子讲了,骗子也都记清楚了。两人来到家里,骗子果然骗得了农人妻子及乡邻的信任,农人妻子杀鸡宰羊,设盛宴款待舅爷,众乡邻也你请我迎,分别设席招待。过了几日,骗子对农人说:“我要一些零碎银两用,你先借我十五六两。”农人也不怀疑,如数拿出了银两。又过了数日,骗子把账本递给农人看,说另有十几个元宝在某山某庵中。这个庵久无人住,农人带了饮食和工具,挑到庵中。骗子的同伙早已在庵中等待多时,冲出来要杀农人,倒是骗子还有一丝良心发现,说农人待他不薄,每日里鸡鱼羊鹅的款待,便饶了农人一条性命。类似的骗术在江源也曾发生过,骗子采用同样的方法,但那个农人的妻子却很有智谋,就把骗子的元宝当场凿开,马上便发现了假元宝其实是锡做的,便喊人捆住了骗子,痛打一顿以作教训。农人耕作劳苦,省吃俭用地富裕起来,却往往因为贪图些小利被骗,以致失财被辱,甚至差点丢掉性命,反而不如江源地区的那个妇女有智谋。古人说“利令智昏”,真是有道理啊!
京城里有个人名叫房八,为人痴蠢,以掏下水沟为生,这种人当时有个名称叫淘街人。他家里只有一个老母亲,家贫势单,做梦也不敢梦到娶老婆。一日晚上,房八忙完了一天的活计,在小河边洗澡。有个妇女,长得有几分姿色,身穿麻衣,盯着房八看,说:“我要到我娘家去,今天晚上是走不到了,暂时到你家里歇一宿怎么样?”房八说:“你何不到客店去歇?”妇人答道:“客店里人多眼杂,住宿不方便,我一个妇道人农,只怕碰上歹人。”妇人又问:“你家里还有些什么人?”房八说:“只有一个老母亲。”妇女说:“我可以同你母亲同歇。”房八把妇女引回家,吃完饭,妇女和房八母亲拉家常。妇人问:“房八可曾娶媳妇?”房母说:“家里穷,哪有银子娶媳妇?”妇人说:“我的前夫死了已下葬,家里再也无可依靠,这次收拾了家财,将回娘家去,无奈娘家离得又远,两三天是走不到的。我看你的儿子既孝顺又善良,虽然说是偶然相遇,却也像是前生有缘,我在你家做媳妇怎样,好歹有个依靠。”房母说:“你是一番好意,我也很乐意,只是我儿房八老实憨厚,所得银子很少,恐怕养不起三口人。”妇人说:“我也带来了一些银子,可以作本钱,只要勤劳,我可以干一些缝缝补补的活计,想来应该可以自给自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