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沟通作为一种技巧,那么充分了解沟通对象的特点则是必不可少的。有一个事实也许是谁也不会否认的,那就是这个世界上有一半的人口和你的性别相同,而另一半的人,则属于你的"异性"一类了。有人说:妇女能顶半边天。也就是说,这个"天"有一半的男人和一半的女人。而作为每个人的沟通对象,也有一半的男人和一半的女人,或者说你的沟通对象有一半的同性和一半的异性。因此在沟通中,理解异性的能力是极为必要的。
当然,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倡导男女平等的社会,而在沟通中也不能带有半点的"性别歧视",但是我们必须承认"男女有别",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特征和处事方式毕竟有很大的差别。充分地了解这一点,对于增加我们沟通活动的成功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的人将与异性沟通视为"征服"对方。这个说法是否恰当暂且不论,但之所以用"征服"这个字眼,大概是在说明与异性沟通的难度吧。事实的确如此,在有异性的沟通场合,人们都会变得更加文明,说话也不那么随便,而最难的,便是了解异性的心理,设法采取"对症下药"的沟通方式。
其实,与异性沟通最关键的原则只有两条:一是采取肯定的态度和亲切的态度,不要轻易向异性说"不",因为这样较容易伤害对方的自尊心;二是要显得自信,不要一接触异性就显得紧张,不能坦然相处。当然,异性沟通时的相互尊重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将会带来不必要的误解。比如,待人热情大方、诚实质朴,本是一种美德,但如果不分场合,不看对象,对任何人都表现出亲热,心直口快,喜欢攀谈,就很可能引起对方的误会,甚至产生某种错误的联想;而男人在单身宿舍里的宣言及女性深闺里的私语在这种沟通场合都不应轻易"示人",这不仅是尊重对方的表现,更是自尊的表现。
由于不同性别的人在自然和社会诸方面的不同特点,在不同的沟通场合往往会有不同的沟通效果。比如,在一种需要导人感情而导致成功的场合里,女性沟通的成功率往往比较高。这是因为女性在与异性沟通中更容易取得对方的信任感,而且更容易得到对方的同情,因而便具有某种"沟通优势"。如今一些企业纷纷延请女性作为公关部主任或公关小姐,大概就是看准了这种优势。当然也有的人利用女性通过庸俗的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当然不在沟通之列。
香港的一位女老板就是利用这种沟通优势,占了不少的"便宜",赚了不少钱。有一次,她花75万元买了一间预售屋。四个月后,当她得知这栋大厦已预售完毕时,她便放风声说要卖掉她的预售房,售价是120万。这个开价是够高的,但是她最终做成了这笔交易,以115万元的价格将这屋子卖了出去。她对买房子的人说"我们也是从别人手上好不容易转手买来的,所以原价并不是75万。因为这大厦地点太好,我们愿意出高价买下来。如果不是我爸爸催我快点回去,我并不想放手,因为再过几个月,建筑完成时,起码可卖150万元。"
她这么一说,对方竟也相信了,并且按她的意愿终于成交。
当然,男性和女性在沟通中都各自具有不同的优势和长处。在与异性沟通时,注意发挥自己的优势和长处,避免自己的短处和不足,是使沟通成功的一大技巧。
以下资料,对我们在与异性沟通时了解对方和检视自我,也许会有一些帮助--在遇到艰难时,男人需要的是鼓励,女人需要的是安慰。
在遇到惊恐时,男人总是睁大眼睛,而女人总是闭上眼睛。
男人对恋人说:"你真好。"而女人对恋人说:"你真坏。"
对于不拘小节的男人,人们说他有风度,然对不拘小节的女人则说她无修养。
男人流眼泪会招致轻视;女人流眼泪会赢得同情。
男人胆怯显得怯懦;女人胆怯显得可爱。
男人果断显得坚定;女人果断显得轻率。
男人无知显得粗鲁;女人无知显得幼稚。
男人沉默寡言显得深沉;女人沉默寡言显得孤僻。
男人节俭是吝啬小气;女人节俭是善于持家。
上述说法是否科学无法论证,但在日常沟通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情况下确实是如此呢!与陌生人沟通,人们沟通的范围,不可能局限于已熟悉的人和环境之中。事实上,我们每天都在接触陌生的人和事。参加宴会。乘车坐船、住宿旅馆等场合,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与陌生人沟通。与陌生人沟通,可以活跃我们的生活,使人敞开心扉,扩大视野。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因偶然的相逢而成知音的事例,并不少见。至于在漫长的旅途中,与同座。同住的人沟通,可以减少旅途的寂寞,调节和活跃旅途生活,还可以增长知识。
佛教中有一句话:同船过渡,五百年修。意思是说今生能够相遇,那可是前世"修"来的缘分。这种说法是否有根据,我们无法考证,但是我们在与初次见面的人交谈时总是会想:有缘才得以相会,这次见面后一别,不知是否有再见的缘分,这初次见面也许会成为今生的最后一次见面。于是,就更加珍惜这瞬间的相处,尽量使彼此留下愉快的回忆。这种"惜缘"的态度,往往意外地增长了良好的人际关系。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当你与对方完全陌生的时候,要开始一次交谈确实是很困难的。但是,只要你掌握了一定的技巧,你也会达到你的目的的。这时,你不要试图想出一些有深远意义的或聪明的话题,而只要提一些简单的问题,或评论在你身边发生的事情即可。
当然,并不是你按上述技巧做了就能使你与对方像朋友一样地交谈。事实上,由于客观环境的不同和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并不能如愿以偿。那么,人们第一次相遇,需要多长时间决定他们能否成为朋友呢?美国的伦纳得·朱尼博士在他所著的一本书中说,沟通的"点",就在于他们相互接触的第一个五分钟。
一般来说,人们都喜欢那些喜欢他们的人。所以和第一次见面的陌生人交谈的头五分钟,要表现出友好和自信。除此之外,还要表现出同情、体谅别人的需要、忧虑和愿望。另外听到夸奖,可以说"我还差得远",以掩饰的方法来表现自己的优点。听到不顺耳的话,也不要表现得不高兴或提出过多的解释。在回答问题时,要表现得善良、友好,愿意帮助别人。
要注意的是,与人见面的第一个五分钟,决不是演戏给人看,否则就给人以虚伪的感觉。也决不应第一次见面就向人家诉苦、发牢骚。这些都可能使你失去一位很好的朋友。
还有一种情况,在与陌生人沟通时,有的人很想和对方交谈,但又不知话该怎么出口,心里七上八下,因而显得很紧张。其实你大可不必如此,也许对方比你更紧张。如果你能跟他谈一些轻松的话题,将会使你们双方都感到愉快。其实,陌生人之间的交往之所以存在障碍,关键是人际之间隔着一层"窗户纸",如果有人能将这层纸捅破,人们之间的沟通也就非常顺利了,下面这则故事就可以说明这一点:
一个星期一的早晨,在一辆开往市区的巴士上,上班的人们都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安静地读着自己的报纸,谁也没有讲话。车厢内安静极了。
突然,司机大声对乘客说道:"我是你们的司机。现在,请你们全都放下报纸,转过头去面对坐在你旁边的那个人……跟着我说:早安,朋友!"
莫名其妙的乘客这时会心地笑了起来,顿时,车厢内的气氛活跃了。
这位司机就是看准了陌生人之间难以捅破的"窗户纸"的心理,帮助乘客解决了这个"难题"。如果我们也能像他那样,不是可以使我们的沟通范围更加宽广吗?
人人都有自己的上司。上至国家总统,下至平民百姓,都是如此。只是人们的叫法不同,有的叫"领袖",有的叫"上级",有的叫"老板",也有的叫"头儿",总之都是一种人,那就是管着你的人。与上司如何相处,这不仅仅是一个人际关系的问题,说得严重点,可以说是关系到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大问题。如果一个人与上司相处不好,下班后又与家里的上司--夫人相处不融洽,那么他真正是"里外不是人",不得不感叹"活不下去"了。所以,如何与自己的上司建立融洽的关系,便成了我们日常沟通的一个重要课题。当然我们所讨论的"上司"主要是指在工作中"管着自己的人"。
对于你的上司,你可能有许许多多的看法,你可能把他看作自己的朋友,也可能把他看作自己的"敌人"。但是无论如何,你的上司毕竟是你的上司,无论他是好是坏,你都无法脱离他或者除去他。既然如此,倒不如运用你的沟通技巧,请他站到这你一边,"化敌为友",与上司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你们双方都会感到很愉快。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喝了几罐啤酒后,改喝汽水
·千万别说那些让你悔不当初的话
·保持友善,但别让人感觉是在谄媚
·别穿布料太少的紧身衣
·趁大家谈得兴起时告退
一般来说,上司都不太喜欢平庸无能的部下。所以让你的上司知道你的工作能力、真才实学就显得非常重要。除非在某些可有可无的官僚机构,否则仅有心地善良、态度认真、唯命是从等"特长"是不会受到上司器重的,而必须有"真本事"才行。比如在商界,这是个讲求效率的世界,如果你做事慢吞吞,谨小慎微,无法提高效率,那么无论你心地如何好,工作态度如何认真,上司也不会看重你。所以我们在工作中,对于上司交给的任务,不仅要一丝不苟地对待,更要干脆果断地圆满完成。如果你被上司认定是工作不紧不慢、萎靡不振、爱发牢骚或只会说恭维话的人,那么你作为这位上司的部下,就永远难以翻身。"事实胜于雄辩",只有你干出真实的成绩,才能让上司认为你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关于领会上司的意图也非常重要,上司一般是不喜欢啰啰嗦嗦、反反复复地下达他的指示的。善于领会上司的意图,也表明了你是一个精明果断的部下,因而更易引起上司的好感。如果一件事情需要上司反复交待几次,直到最后明确说出他的意图时你才"茅塞顿开",那么你给他的印象也就不太妙了。
正因为如此,作为下属向上司汇报工作时也应该力求简洁明了,避免拖泥带水、婆婆妈妈。其实,上司在听取你的汇报时,同时也在考察你的工作能力和工作作风。不轻易对上司许诺
要取得上司对你的信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轻易对上司许诺。当上司交给你某一项任务时,这件事你还没有做,你自己也不知道能否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如果你满口答应说"一定完成",而最终又没有实现,那么上司对你的信任感就会减弱,因为人们总是信奉"一诺千金"的。但是如果你回答说:"好的,我尽力完成。"然后你赶紧设法去办,那么即使你不能按时完成,上司自然也就不以为忤了。
当我们对某项工作没有绝对的把握时,千万不要轻易向上司许诺;而一旦向上司作了"保证",就一定要尽一切努力去向上司兑现你的诺言。
带领部属,你不能光靠"k"人--这是伤害,不是领导。
人们在工作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失误。当我们的工作出现失误时,往往会感到不由自主地紧张,不仅因为我们的失误所带来的损失,更因为接踵而来的上司的批评。当然要逃避上司批评是不可能的,这时你唯一应该采取的方法是诚恳地接受批评。
有的人在受批评时喜欢辩解,其实这样做一点用处也没有,因为不论何种原因,你的失误是客观存在的。这时辩解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会伤害上司的自尊,使你与上司的关系越闹越僵。即使你有充分的理由,也不要辩解,只要低头说"对不起",表示歉意。这样,上司才会觉得他批评得有意义,而你的谦虚与诚恳也将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加他对你的好感。
对于上司的批评,不要觉得丢脸、难堪。要认识到批评的积极作用,它可以使我们及时认清自身的缺点,减少工作上的失误。事实上,凡是有经验的上司,对于犯了较大过失的部下往往不会给予严厉的批评,因为他自己也正为自己的过失而懊悔;相反地,对于较小的过失,上司反而会严加责备,这是因为不想让他重蹈覆辙。很少有人因碰到大石头而跌倒,大多数都是被小石子绊倒的。所以,责备小的过失,才能警戒部下多加注意而不再犯。
当然,有时上司的批评也不一定完全正确,也可能与事实不符或带有成见或偏见,这时作为部下也不应直接顶撞,而应该很委婉地予以指正,比如说:"很抱歉,我的看法与你的不尽相同。"然后再把你的想法解释一下,这样就有利于达到开诚布公地交流、沟通感情,澄清误会和解决矛盾的目的。
"上司"是管着别人的人,作为下属自然应该服从他。上司毕竟是上司。但是上司也是人,他也有考虑问题不周全、处理事情不周到的时候,这时下属就必须不盲从,要有自己的主见。如果事事都顺着上司,上司怎么讲就怎么做,这样建立起来的上下级关系就根本谈不上良好的人际关系。事实上,在一项措施尚未实施前发表意见,在决策执行过程中及时指出问题,在上司有明显失误时严肃地提出批评、告诫,既是下属的权利和义务,又是证明自己的才于、获取上司好感的一条有效途径。有人说,最不中用的职员是什么事都不关心、也不表示兴趣的职员。这话颇有道理,因为有关心、有兴趣,你才会对工作认真负责,才会有所建树。
作为一个合格的下属,最起码要对自己的工作或职业场所提出一些意见,认为"应该这样做,这样不行,这一点一定要这样改"。事实上,很多上司都很期盼这种具有热忱的下属。
当然,任何事情都须有一个"度"。在向上司提出意见时,所提的必须是积极的有建设性的言论,应切忌不负责任的空谈。另外,作为下属在提出意见时,不要有损于上司的尊严,不能让上司"下不了台",或表现得你比上司要精明。同时,不要强调自我的私怨,不要让你的上司认为:"这家伙只是为了自己的私欲,才提出这个意见。"只要做到了以上三点,你的意见就极有可能被你的上司采纳。有人认为有意见提出来也没用,反正上司不会采纳,觉得提意见是自找麻烦,从而逃避提出意见,这只能说明他是一个缺乏勇气的人。这样的人难以得到上司的信任和好感,事业上也难以有所建树。
有的上司自命不凡,对下属言语傲慢,盛气凌人,这时下属就处于十分窘迫的境地,如果盲目违心地顺从上司,又觉得过于窝囊,有损自尊,同时又助长了上司的这种不良作风;如果当面直接地表示不服,对方毕竟是上司,不好伤了他的自尊。这时就必须十分注意技巧,向上司暗示你的想法,在维护上司的自尊的同时让他明白自己的冒失。
有一次,拿破仑自得地对他的秘书说:"布里昂,你也将永垂不朽了。"布里昂迷惑不解,拿破仑进一步说道:"你不是我的秘书吗?"意思是说布里昂可以沾他的光而扬名于世。布里昂是一个很有自尊心的人,他不愿接受这子虚乌有的"恩惠",但又不便直接加以反驳,于是他反问道:"请问亚历山大的秘书是谁?"拿破仑答不上来,而拿破仑不仅没有怪罪他,反而为他喝彩:"问得好!"在这里,布里昂就巧妙地暗示了拿破仑:亚历山大名垂青史,但他的秘书却不为人所知,那么,拿破仑的名气再大,也不会让他的秘书扬名于世了。这巧妙的暗示,使拿破仑明白了自己的失言,又维护了双方的自尊;这样机智的部下,肯定会得到上司的信赖和欣赏。试想,如果布里昂唯唯诺诺地盲从,结果又会如何呢?
由此可以看出,向上司提意见,一定要注意方式和技巧。记住,尽量不要对你的上司直接说"不"。
试着评估风险,结果会和鲁莽行事不一样。
——巴顿将军
作为下属,对待上司当然要采取尊重的态度,对上司的工作要给予支持,对工作的困难要予以体谅。但是对上司不要采取逢迎的态度,阿谀奉承、投其所好。靠这种方式建立起来的关系,只能是一种庸俗化的人际关系。因为逢迎上司,既不是为了温情,也不是出于义务,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才装出一副笑脸。
逢迎上司的人,其目的无非是为了达到某种要求。事实上,这种做法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首先,爱逢迎上司的人,往往不能得到同事们的信任,甚至群起而攻之,弄得上司左右为难,便也不敢接近他了。
更重要的是逢迎者往往给人一种毫无斗志、投机取巧。不愿扎实工作的印象。真正的有理想、有信心的人,要取得成功只会靠自己的努力,要达到自己的目的也会靠自己的才干。逢迎上司可能会得到上司一时的好感,但时间久了,上司总会看透他的真面目,且对他心生戒备。另外,由于逢迎者过分与上司套近乎,与上司的关系过于紧密,双方便会没有了互相尊重之心,长久下去双方都会感到无聊,而上司和部下的关系也会由巅峰开始走向下坡。这里也许适用一句古话:"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怡。"
其实,凡正直的上司都不喜欢逢迎他的部下。据《宋史·寇准传》记载,寇准正义敢言,深为太宗所信,两次出任宰相。有个叫丁谓的人,由寇准一手提拔当上了参政事(副宰相之职)。有一次在中书省聚餐,羹汤洒在了寇准的胡须上,丁谓看到后就慢慢地站起来给他擦拭,寇准便笑着说:"参政事是国家的大臣,竟要给官长擦拭胡须吗?"丁谓听了,心里十分羞愧。
这段故事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真正有事业心的人,应该把精力投入到工作中,而不应用在曲意逢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