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林的心都凉了,6个月后货款能不能保证拿得到?会不会因为质量问题被扣钱?自己的成本剩下不多了,而且订单越来越不好接,这批工人怎么办,难道一直给他们包吃包住?
最后,他咬咬牙,拿出所剩的几千块钱成本垫付工人工资,随后宣布:大家解散吧!
熟练工人另寻老板去了。
家乡的13个工人回家了,他内疚万分,给买好车票,送他们上车,并连夜写了13封捎给他们父母的信,上面列着这两个月来,他们的工资单、伙食费和各项开支。信末,他说“对不起,我让他们来,却没有让他们赚到钱。都怪我经验不够,等我下次找到好门路,欢迎他们再过来!”
另有3个家乡人想留在泉州继续打工,帮他们联系企业,这对于张林不算难事。
不久,他就为他们联系到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家玻璃工艺厂。按照行情,如果他们在厂里呆3个月以上,企业就要付给他每人50元的介绍费。但张林最终没有拿这轻松的150元,他想向记者强调他的义气,“我已经够对不起他们了,这种钱我不能赚。”
他们3人进厂做了4个月后,看着年关将近,辞职回家过年。按照厂里的规定,最后一个月的工资就拿不到了。
张林帮忙讨了几次,也毫无收获。当记者问及是否投诉劳动部门时,张林摇摇头,说:“认了吧!厂里要走的工人都拿不到最后一个月的工资,没有例外。厂里的制度不是一个外来工可以改变的。”
在张林眼里,不收那150元介绍费和与辞职就拿不到最后一个月的工资,都是他心底里面认同的“打工规则”。
最后,张林还为他们买了回家的火车票。
2004年12月31日早上,泉州火车站。送走最后3个熟悉的身影,张林的泪水夺眶而出。10年前辛苦的打工路,他不曾落泪;母亲去世,他也强挺着;但张林告诉记者,那一刻,他有着无限的感慨。
6个月的时间挺难熬的,看着空空的“宿舍”和“厂房”,张林心里不好受。唯一让张林感到幸运的是,泉州还有姐姐可以投靠,不然他还真的等不了。
在百无聊赖的日子里,他搞起了“艺术”,平时对书法绘画有点兴趣,他就利用彩绘时剩下的颜料做起了画,写起了字。
记者看到,6个月下来,张林宿舍的墙壁已经五颜六色了:有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还有书法字。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古代文人这些用来励志的话,能想得到的,张林都毫不吝啬地用来鼓励自己。
每做出一幅作品,他就把它贴在墙上。“货款没有拿到,艺术水平倒是长进了不少。”他开玩笑说。
|